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周亚鸣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中国画文脉的践寻

2011-06-13 10:22:55 来源:《周亚鸣作品精选》作者:沉懋
A-A+

  中国画是中华文明意识的主要承载方式之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将来,它都会在这个大的文明系统中生生不灭地演进发展下去。作为一个好的国画家,他必定是自觉主动地将自己的绘画艺术放在这一文明系统的文化关系中去检识思索,这是中国画与这个文明系统不可分割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世界其他地域文化与艺术的关系可能没有一个门类能与她的传统文化像中国画这样息息相系。在经历了数百年间历史上数次人为的冲击,在断断续续的民族文化长河中,使身处不同时代的人们往往会在文化断代的历史空缺中彷徨、迷惑,或者选择另一种文化来实用,从而否定原创的传统文化,或是功利的曲解误读原创文化的精义。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的迷惑中不断地遭到质疑和批判,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危机,本质上并不是中国文化自身的危机,而是西方社会与文化“革命”学说引入后对中国自身文化的否定与摧残。这一状况在今天仍还存在,在这样的情形中,当今中国画坛能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寻找中国画之文脉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画家周亚鸣就是一位坚定真诚用自己的艺术追求来实现对传统中国画文脉的践行与寻觅,力求在传统语文化语境中去准确认识其内在变化规律,长期以来他在文章、诗词写作中,书法、绘画实践中,从多个方面感受体会,在每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始终把握形式语汇运用与个人情性表达的一致性;在大量笔墨色彩运用体验的同时他深究画理,精研典籍对中国文化史的变迁和独特进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与国画之关系都进行了全面、深度、明晰的梳理。在他近年发表的《道理情理画理》《文化永远是表率》《开放生命的花》《中国画的原道精神》《用第三只眼看》《天眼观色》等多篇文章和一系列对话采访中,都鲜明地表述了他对传统文化深刻的独到认识和理解,从而建立起明确肯定的文化立场和艺术理想。这样的画家在当今中国画坛实属不多。他以宽宏刚毅的精神状态,从大的文化视野着眼对延续上千年的中国绘画评品标准作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再而回观当前中国画评品中较为混乱无序的状态,引发他对相关问题的深思,结合自身多年的创作感受和体会,对现实社会人们心理情感的变化和需求,以一个文人画家敏锐的视角,对社会群体共生共识的大众文化情态与个体生命欲求的个体文化,两者的关系,作了细致地观察分析,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国画的评品标准——象、韵、法、功,这四个方面其实关乎在对“儒”、“释”、“道”三合融一而生成的传统中国文化精神特征的深切领会,它是传统道德、哲学和宗教混合而成的共识文化形态。也就是说,必然要站在这样的传统文脉之中,来准确理解“象、韵、法、功”的内涵及它的文化意义。

  “象”是指物形所呈现出的气象,气是中国书法绘画诗文中普遍追求的高境界之美,有:“气韵”、‘气脉”、“气质”、“生气”、“气势”、“气息”、“气格”等论述。通常在解读评品画作气象高低、好坏时有清气、文气、庙堂气、浊气、俗气、江湖气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是贯通全篇的纽结,它与画理相通,对一幅画之气象的判断是整观性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熏染下对万事万物的一种高妙独到的心灵感觉方式。这个“象”既在象中、气中、意中,又在象外、气外、意外,是由内至外的直觉心理体味,它显现出画家内在的精神气质。古人讲,“取象不惑”就是对所观对象之夕卜显“气象”的一种文化类型的判断或以正为上、以雅为侧的审美选择。这个“象”的含义已不同于我们平常所直观到的实象,它具有了更多文化精神内容的把握,是富有生气的意态之“象”。由这样的“象”连带出韵,“韵”——是指画面中的“风气韵度”、“情调神姿”,因此有“风韵”、“气韵”、“神韵”、“情韵”、“高韵”、“天韵”等审美感受经验的表达。“韵”与“气”在传统文化中都被视为一种形而上的最高审美原则,明人陆时雍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韵”含生机,于画作之上求生意,求法韵,会趣韵,是最能直接地在具体运笔施墨、色彩晕染等节奏变化中与画家情性的抒发相关系。“象”与“韵”是由中国远古“天人合一”的文明意识系统生发出的文化评品内容,而非实象有限的情景,它是超越具体情景的无限悠远之“大象”,是浑然整体观照与内心的感受,两者密切相连,互为生现,它不是单个的绘画元素,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余韵。“象”和“韵”的提出就要有“法”来实现。“法”——是“象”、“韵”表现的要求和条件,对画法的精通,法有所承,法有专攻,通过法的手段,一笔下去几笔组合,来体会,来反映,并能有一整套个人语汇系统和表现方法与情性需求的相合化,为情感主体有效的文化诉说做铺垫,方入“道明则气昌,气昌则辞达”的自由之法境。在当今国画界有很多创新者误以“无法至法”为张扬个性来舍法挥涂,其实无法乃无一法不精,亦无一法能障者入自由界方为至法,如庖丁解牛顿入化境。“功”——是法的部分结果,除了画家能够主动判断、取舍提炼的能力和画面的统筹组合能力,则主要指画家性情质地,通过法练达至修正养育的功效。其中包含了对个人品性、人格、见识、学识的锤炼,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理解。体验生活的本质是体验自身的生命感受与社会文化生动变化之间的关系,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后的素质储备;是充实强化理性质量的内功,而非简单常言的“力透纸背”。

  在今天,当我们对一幅画用“象”、“韵”、“法”、“功”四个方面或四个角度来审视评品。就能站在高层的文化形态品级中来感受中国画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对中国画的创作有所召启。在周亚鸣看来:一幅好的画作必然是象、韵、法、功最佳有机结合的体现;这是中国画经久绵延发展形成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公众审美经验不断多样化的内在需求与期待。这样的评品方式不是单一对应,而是立体、全息、开放的评价系统,具有更充分、更全面丰富的体悟特征即内视化、心灵化的文化判断。在中国美术史中长期沿用的“神、妙、能、逸”的评品标准,与今天周亚鸣提出的“象、韵、法、功”相比较分析,我们可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艺术品的不同要求,“神”是指描绘对象的外在表情、神态;“妙”是指画之妙趣,笔断意连或含而不露的巧妙造型;“能”是指描绘能力的精微高超,“神、妙、能”,基本上是处在古代社会生活较单纯、单一内容背景下,绘画题材范围窄小,画作大都集中在为帝王、圣贤、寺庙的造像方面。是“以形写神”、“传神写照”为目的,笔墨感受有局限,色彩表现为观念化的“随类赋彩”,使人们着眼点更多地落在外部形象的肖似传神上。“逸”是指远离尘世,以笔墨写求心灵超脱清逸之怀,是在神、妙、能之后元人提出的,“逸”实质上是当时面对外族入主之后的一种社会心理、人生态度。绘画在此之后逐渐趋于内视化,走向“心境”、“意境”的表达。传统绘画中的“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的评品,是线,陛的分别化、等级化的方式,只强调某一品,它的缺陷在于单一、孤立地去看一个方面,仅从这一方面来品鉴这一幅画。后来将“逸”提置于首位,是对这一评品系统的审美转向和提升。由此走向文人画的道路并成为传统绘画的主流。中国画发展到后来,近现代画家们多样化的风格面貌和个人情性的多彩烂漫,使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断得以扩充。

  从周亚鸣的花鸟、山水、人物、书法、篆刻的创作中,都能感受到“象、韵、法、功”在不同画面变化中的完整体现。他不仅把她看成为自己创作的标准和要求,还视为“画道”,于画每一幅画时加以悉心体会领悟,使每一笔、每一块色,小到彼岸芦草、苔点石皱;大到松柏丘壑、云烟流水都将此切入到惰性中去体味,一笔不苟。所以在观赏他的画作时,你会感受到画家的真切与满怀芬芳地感染,一扫时下画坛怪诞、矫情、荒率、清寒、冷寂的病态习风,树立起了积极健康、生机勃勃、热情洋溢、雅正中和的审美品格,在当今传统文化精神在国画界间断失范的状况下,无疑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周亚鸣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